Super-i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超级个体
今天的教程是一篇耳机的AI宣传视频
做这支视频的核心,其实是帮观众 “看见” 降噪耳机的价值 —— 日常的逛街、吃饭、办公场景太普通,很难让 “沉浸” 有冲击力
但把这些场景放进水里就不一样了:
水本身自带 “隔绝感”,蓝色的水、飘着的气泡、偶尔游过的小鱼,天然就像给世界加了一层 “静音罩”,刚好能和耳机的降噪功能呼应。
第一步:先想明白每个水下场景要传递什么感觉
不是随便拍 “人在水下戴耳机” 就好,每个场景都要藏着 “耳机让生活更自在” 的细节,越贴近日常,越容易让人有共鸣。
比如水下逛街,重点是 “动态里的沉浸”—— 别让人物站着不动,让他像平时逛超市一样,慢慢走、伸手拿货架上的零食,手指偶尔碰一下耳机(像是调音量),再让几条小鱼从货架间游过去,既突出了水下的奇幻,又让人觉得 “他是真的在专心逛街,没被周围打扰”。
要避开的坑是:别把货架堆得太乱,零食包装要清晰,不然会分散注意力;人物动作也别僵硬,比如拿东西时手腕自然一点,像平时自己购物那样。
很多人写 AI 提示词容易犯的错,是把元素随便拼在一起,比如 “水下、耳机、人、货架”,结果 AI 生成的画面又乱又没重点。
其实可以分三步想:
先定好画面的整体感觉,再加核心的人和动作,最后补点让画面 “活起来” 的小细节。
第二步:先定感觉再填细节
就拿水下逛街的提示词来说,第一步先定整体感觉:
水下商场场景,写实风格,柔和的蓝色光线(别太暗,不然看不清细节),整体是沉浸式的氛围
这一步是告诉 AI 画面的基调是什么,避免生成卡通风或者光线奇怪的图。
第二步加核心元素:
一个年轻人戴黑色无线降噪耳机,耳塞贴在耳朵上(别掉下来,显得不贴合),慢慢走路,伸手拿货架上的零食,手指轻轻碰耳机(像调音量),几条小鱼从货架之间游过
这里要写清楚耳机的颜色(黑色显质感)、佩戴状态(贴合耳朵 = 舒适)、人物动作(调音量 = 暗示功能),这些都是在悄悄传递耳机的卖点,不是单纯堆元素。
第三步补细节:
水里飘着细小的气泡(别太大,太大像特效),货架上的零食包装要清晰(能看见上面的字最好),耳机上有一点微弱的白色指示灯(暗示开机状态),水流轻轻绕着人物走,别乱晃”—— 这些小细节是让画面 “可信” 的关键,比如指示灯能让人注意到耳机,气泡和水流能让水下场景更真实,不会像静止的模型。
第三步:具体生成画面
按照这个思路,三个水下场景的提示词可以这么写:
水下逛街
-Underwater supermarket scene, blue water with fish swimming among shelves, various packaged foods on shelves, a boy wearing headphones as the main subject focusing on items in hand, other customers around, rising bubbles, a blend of daily shopping and surreal underwater world, photorealistic details
水下吃饭
-Underwater office scene, blue water with numerous floating bubbles and fish swimming leisurely,, the same man sitting at a desk typing on a keyboard, wearing the black noise-canceling headphone (light green indicator light), colleague whispering nearby, soft water bubbles floating, desk with a water cup and documents, the headphone flashes orange (battery reminder), semi-transparent battery prompt box in the corner, warm blue lighting, realistic textures, close-up of the headphone's touch area。
水下办公
-Underwater office scene, blue water with numerous floating bubbles and fish swimming leisurely, soft 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water, desks with computers, cups, and stationery, several employees busy at their workstations, a boy wearing headphones as the main subject, immersed in work, a blend of surreal fantasy and daily office atmosphere, photorealistic details.
第四步:最后的关键
最后街头摘耳机的场景,要和前面的水下场景形成 “强烈对比”,让观众瞬间 get “降噪的价值”。
视觉上,先把颜色换过来
前面水下是柔和的蓝色,这里要变成明亮的暖光,比如阳光洒在街道上,让画面一下子 “亮起来”,暗示 “从隔绝的世界回到现实”。
人物动作要干脆:别慢悠悠摘耳机,让他抬手、捏住耳塞、轻轻一摘,动作连贯,像平时自己摘耳机那样自然。
细节上,要让 “嘈杂” 看得见:背景里加几辆驶过的汽车(能看见尾灯),路边有行人边走边说话(可以让他们挥挥手、点头,像是在聊天),再放个小摊贩的摊子(比如卖饮料的推车),这些元素一加上,不用声音,观众就会觉得 “这里肯定很吵”。还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变化:摘耳机前是放松的,摘完后可以让他轻轻皱下眉,像是突然听到噪音的反应,不用太夸张,自然就好。
最后一个小提醒
生成画面时,可以多调整一下光线 —— 水下的蓝别太暗,不然会显得压抑;街头的暖光也别太刺眼,不然会和前面的场景脱节。另外,人物戴耳机的状态要注意:耳塞别歪,头戴式别压着头发太厉害,越贴近平时戴耳机的样子,越容易让人有代入感。按照这个思路做下来,视频既有水下的奇幻感,又能让观众记住耳机的降噪力,不会看完就忘。